工作后提升学历,报哪个专业更好呢?
我们工作后提升学历时选专业,当然要容易毕业并获得毕业所需的证书,一般是双证。
但是,先有入学才有毕业,联考的成功率也不过33%上下,然后看你能报名的那几个专业在该校去年的招生相对数和录取率。
满心欢喜,但没参加提前面试,分数高却被刷下来,因为竞争激烈,等等原因导致选专业失败,实际上是我们追求好专业时的自我设限。
所以,提升学历,第一个考虑要素是“入学率”,你尽量选入学率高的专业,因为你在职读本科或者硕士或者博士,你没时间去复习、比较、各种准备,当然选择录取率高的专业。
这就到了毕业率,有些专业毕业率过低,比如5-30%,甚至高达50%的毕业率,我都劝你谨慎。
因为我担心你就是另外50%的人,花了三四甚至五年时光和精力包括金钱,结果花钱买罪受,没能毕业,努力到了最后号称“还差临门一脚”,但毕竟是功亏一篑。
第三原则才是成本低,即学费不要太高,最好别超过你目前一年的工资。当然,也不是让你月薪5万时就花一个月工资的报名费、越便宜越好。
第四,尽量别报异地大学,这里面除了上课不方便,还有导师、论文、实验、实习、游学等等地理问题。
本地大学为好,或者隔壁大城市的大学,尽量别选千里之外的学校。
第五原则,是否读名牌高校?
以上几大考虑点的综合评估下,如果总成本高出来了不到50%,则选择名牌或者双一流大学更好。
若是同一专业且学校牌子相差不大,但学费一个14万一个28万,自然选择15万的。
名校情结谁都有,有些人特别想推倒重来,我觉得你想的太多。比如你工作8年时给你个清华MBA,我不信你立马可以内部加薪或者工资翻倍跳槽。
人们喜欢一厢情愿,殊不知本身在职的学历就是打折的。在职学历比如MBA主要在你40-55岁内部升职时更有用。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孩子想法和很多女性的思维,都喜欢有个立即点亮的开关、一劳永逸。赌徒心态要不得,喜欢赌喜欢巧合的人,往往更容易用自己的半生甚至一生去验证一个错得离谱但再某一霎那自己冒出来的无缘无故的“以为”“觉得”“当作”。
第六原则就是,专业最好跟你的工作相关。
跟你的工作甚至职业方向完全没关系,那你这学历读了就不起太多作用。
高考的志愿可能是父母在你18岁时帮你填写的,在职学历的专业可是你毕业多年后大致30岁时自己作为成年人自己选的。
你外企的一个白领比如做采购主管的,你选农学专业的在职硕士,这就不对。别说自己为了发展农业或者去农业行业去就业,牵强附会。采购好歹跟商业管理、企业管理、供应链、物流、数据分析、财务、项目管理等专业相关为好。
第七原则,延续你过去的专业。
比如你本科机械设计,则在职读的硕士也选机械相关,这样你的课程压力和论文压力都小。你突然去报个历史专业的硕士,这有点不相通,也匪夷所思,别说你要考公务员,这好像也无法解释。
延续你过去的专业,这个实际上也是为了容易毕业。
第八原则,城市原则。
这点不得不讲。说实话,体制内有个本科大致就够了,并没有必要自加压力去读个在职硕士博士的。尤其在三线到十八线的体制内,不知道MBA对你有什么用,届时不能毕业自己内心全是苦,毕业了单位也不要你这证书。也就将来你的儿子女儿相亲时,可以夸你说家里的长辈有一位还是个硕士。
城市来说,在北上广深杭苏6个城市最好有个硕士学位;三四线中等城市,本科够了;五六七到十八线,这些小城市大专也差不多了;其他30多个省会和计划单列市,即所谓的二线和新一线,体制外有个硕士为好,体制内如果有个在职硕士也稍微有点用但作用很小。
比如你40岁+了,有个水硕即可,就别计较啥好专业了,你别真的还“我想学到东西”。在职学历主要也不是给你学到东西的,你40岁开外都不适应考试了,估计联考你都害怕,面试也好不了多少深怕别人问你的年龄。
比如你的对象或者配偶学历很高,博士,则你好歹要提升到本科,哪怕水本,不管啥专业,大自然保护专业都可以,市场营销也行;配偶中专/技校毕业,你985本科/硕士就别再读在职博、出国深造了,还读啥数字处理、智能识别的专业了,根本就不要读为好。学历相差过大,不利于家庭稳定,见《夫妻俩是不是学历要一样才好?》。
有些人当初的第一学历都是瞎选的专业,却对在职的作用有限的学历所在专业特别纠结,你说为何呢?
主要不是性格的纠结,而是他/她本人过去那后悔到肠子都青了的弯路十八弯且不可挽回的失误甚至失败选择。浪费了30年,却对此刻的每1秒都装作十分珍惜。
其实我不是打击你,我目睹了很多案例,过去的弯路是有惯性了,绝不会因为你此刻的一个选择或者在职学历的一个专业,就改写人生方向,远远没你想得那么有用,你又何须纠结一个专业的选择呢?
但是,还是要选择的,你结合以上大致十大因素,去综合评估吧,也可以给每个专业打分,最后看总分、排序、筛选。